偻附
偻附概述证名。“偻”屈背之意。“附” 同俯。偻附是行路时曲背弯腰 头向下俯的体徵。是肾气衰而筋脉虚疲的表现。“膝者筋之府 屈伸不能 行则偻附 筋将惫矣。”因肝肾精髓不足 筋骨失养所致。治宜补肝肾 强筋骨。
1.偻附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府 屈伸不能 行则偻附 筋将惫矣。”因肝肾精髓不足 筋骨失养所致。治宜补肝肾 强筋骨。因肝肾精髓不足 筋骨失养所致。
2.偻附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除了一般症状外 还会引起其他疾病 本肝肾精髓不足 筋骨失养所致。治宜补肝肾 强筋骨。所以一经发现 需积极治疗 平时也应做好预防措施。
3.偻附有哪些典型症状
行路时身背弯曲 头向下俯的症象。
典型症状是 未溃者背部病灶处红肿高大 质地较硬 边缘清楚 疼痛剧烈 壮热畏寒 口渴 心烦 恶心呕吐 神志恍惚 软弱无力 食后即吐 咳嗽 胸痛。已溃者先渗黄白稠脓;次流桃花色脓 再出淡红色水液 有热象 疼痛随脓出而减 四周硬块渐消 腐肉日脱 新肉渐出。
4.偻附应该如何预防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贯彻“积极防治 控制传染”的原则 执行“边调查 边隔离 边治疗”的做法。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 切断传染途径 给予规则的药物治疗 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 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
5.偻附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一 背面视诊
1 脊柱是否正中 有无侧凸畸形 上身倾向何侧。脊柱侧凸(scoliosis) 应记明侧凸的方向及部位C形 反C形 S形或反S形;两肩是否等高 双髂嵴上方是否水平。上身移向何侧 可从第7颈椎棘突垂一条直线来估计移位的程度。脊柱侧凸可分为:
(1)姿势性侧凸 见于儿童发育期坐位姿势不良 椎间盘脱出症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 如站立位有侧弯而在坐位或卧位消失时 可因两下肢不等长所致。
(2)器质性侧凸 见于枸偻病 慢性胸膜增厚 胸膜粘连及肩部畸形等病变 改变体位不能使侧凸得到纠正。
2 背肌情况:两侧背肌变平而中央的棘突呈一条隆起 日久易产生驼背及腰背韧带劳损。此外双侧骶棘肌是否对称 有无萎缩或痉挛。凡腰痛的病人 如腰椎结核 急性扭伤等 常有腰肌痉挛。
3 自动运动:脊柱的运动主要在颈椎及腰椎 它的运动包括前屈后伸 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检查颈椎时应固定双肩 使躯干不参与运动。
检查胸椎活动度可先固定骨盆再转动肩部 以深呼气和呼气胸围之差作为胸部扩张度 一般正常值为5cm;若胸部扩张度消失 往往提示肋骨后关节与胸椎间的异常 多见于强直性脊柱炎。
4 脊柱特殊检查
(1)瑞-舒(Wright-Schober)测试法:测定脊柱前弯时的伸长率 该检查法可对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病人进行动态观察。
(2)拾物试验:检查患者的脊柱活动 可使其拾取一件放在地上的物品 观察脊柱的活动是否正常。腰椎有病变拾物要屈曲两侧膝 髋关节而腰挺直。
二 侧面视诊
1 脊柱后凸(kyphosis):即脊柱过度后弯 多发生于胸段 也称驼背(gibbus)。检查时可发现胸部塌陷 腹部向前凸出。脊柱胸段后凸原因很多 表现也不尽相同。如小儿脊柱后凸多为胸椎锥体结核引起 病变常发生在下胸部 由于锥体破坏 棘突向后明显突出 称为成角畸形。青少年胸段下部及腰段均与后凸 多为发育期姿势不良或患脊椎骨软骨炎的后果。成年人胸段成弧形(或弓形)后凸 见于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强直固定 仰卧位脊柱亦不能伸平。老年脊柱后凸 多发生在胸段上半部 为骨质退行性变 胸椎锥体被压缩而成。外伤性胸椎骨折后 可在任何年龄组中成为发生脊柱后凸的原因。
2 脊柱前凸(lordosis):即脊柱过度向前弯曲 发生在腰椎部分时 又称挺腰畸形 可见于妊娠等生理情况 也可因大量腹水 脊椎滑脱症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或炎症所致的髋关节屈曲畸形所致。
在侧面尚可观察脊柱的屈伸活动范围及弯腰时活动的中心部位。腰前屈时 正常脊柱可弯曲成C形 而病态脊柱的活动度明显减少 主要活动中心在髋关节。
三 脊柱压痛与叩击痛
叩击痛可采用两种方法检查:
1 直接叩诊法:是以叩诊锤或手指直接叩击各个脊椎棘突。深部的椎体疾患如结核或脊椎炎时 叩打局部 出现深部疼痛 而压痛不明显或较轻。
2 间接叩击法:嘱病人取端坐位 医师用左手掌面放在病人的头顶 右手半握拳以小鱼际肌部叩击左手观察病人有无疼痛 正常人脊椎无叩击痛。如脊椎有病变 在受损部位可产生叩击痛。叩击痛阳性可见于脊椎结核 骨折及椎间盘突出。
3 需要检查的人群:要付部有异常疼痛的人群。
6.偻附病人的饮食宜忌
一 偻附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宜清淡为主 多吃蔬果 合理搭配膳食 注意营养充足。
二 偻附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 详情请咨询医生。)
7.西医治疗偻附的常规方法
1 氨苯矾(DDS)为首选药物。开始剂量每天50mg 4周每天100mg 连续服用。每周服药6天 停药1天 连服3个月后停药2周。副作用有贫血 药疹 粒性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障碍等。近年来 由于耐氨苯砜麻风菌株的出现 多主张采用联合疗法。
2 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风杆菌 且可抗Ⅱ型麻风反应。100--200mg/日 口服。每周服药6天 停药1天。长期服用可出现皮肤红染及色素沉着。
3 利福平(RFP)对麻风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450~600mg/日 口服。